祖国中医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但是在古代,中医的学习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古人们只有通过徒弟跟师傅,阅读医籍经典,从一开始就走在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模式上。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环境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就了一大批震古烁今的中医学巨匠。
现今的中医学是系统而全面的理论培训体系,把中医从基础到临床的知识都浓缩在教科书上,5年或7年的学习可以使一名医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知识。但是,真正把理论用于实践,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则需要长期锻炼,同时这也需要自己大量的摸索。于是,古人这种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在现今的中医实践学习中再次散发属于自己的光芒。
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也再次把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带进了港城,给传统的中医药再次带来了中医文化的传承。中医在古代,不仅仅是一门医术,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包含着中华修身,齐家,治国的追求。儒家语:不为良相,便为名医。更是说明了中医学在古代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智慧。“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张家港市中医院就在这种育人与求知的理念中开展了师带徒工作。而十一病区肿瘤科自师带徒开展以来多名学员从中获益,我们师从本院知名中医,还与国内一流的中医名邸—龙华医院结成了合作关系。向这些拥有着厚重中医底蕴的名中医学习,接受他们的提点。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学习中医的真知大门。
沈克平,上海龙华医院主任医师,师从著名肿瘤专家邱佳信,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祖父曾拜师江南名医丁甘仁,有着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和传统。我们科的黄攀就拜师沈克平主任已经一年多了,所学良多,尤其是对于中医药的独特使用体会,对中医经典论著的感悟,对病人望闻问切的把握,对于辨证论治的准确判断,都有着前所未有的收获。而沈主任妙趣横生的讲解,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也感染着黄攀,让她拥有更多中医者的气质,从学生到学者的气度转变,妙不可言。
每每沈主任到我院开方,他风尘仆仆的来到我院门诊。黄攀就递上早已准备好的崭新白大褂,按例先向沈主任汇报这次就诊病患,并把患者引至跟前。有条不紊的顺序让沈主任不由地会心微笑。家属往往带着许多材料和X线片子。黄攀总是能最快速度的选出合适的内容让沈主任过目,并简明地陈述病史。沈主任四诊结束,处方用药时,黄攀总是聚精会神地体会沈主任的辨证思路及用药思路。选方如用兵,用兵如神往往很难做到,但是用兵不失己地,逐邪不留瘀,唯护三分正气的思路却总能让沈主任的方子有着他的独到之处。有着中医文化沉淀的沈主任对于治病用药还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常人均以为疾病责之于阴阳失衡内乱。但是阴阳恰恰是不能平衡的,它只是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之中。故而治病当顺阴阳而治,不能见阳即补阴,见阴即助阳。遵循气候差异,遵循体质差异,总能让你的处方用药事半功倍。
沈主任的处世哲理也深深地影响了黄攀,他把人何以认识疾病,何以修养身心归纳到了四个字:四蕴五气。这四蕴指的是人的受、想、行、识的自我心境,五气泛指五行之理在人体的具体体现。所以这四个字概括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外因素,也隐含着中华文化—儒、道、佛均追求的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天地有五气,人亦有五气,五蕴于内,天人合一。这也是《黄帝内经》通篇所主张和强调的人体的最终最完满形态。黄攀时常感慨:学中医就是在学习人生哲理,中医是一门医术,更是一门哲学。
市中医医院肿瘤科的师承教育让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小辈们在前辈的引领下摸到了中医学的门槛,让我们认识到了在薄薄教科书上所看不见的厚重中医文化和传统,而成为中医文化的下一辈传承者,这让我们无比自豪。
有诗云:
昔年神农尝百草,教化万民得稼穑。
五帝轩辕领华夏,内经问世始中医。
绵延流转五千载,烟波浩渺沙积山。
无有课堂无有书,只凭师傅口相颂。
时至今日现代化,中医古方显神通。
此际师承效古法,得窥门径底蕴成。
心志鸿鹄岂能忘,千古文明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