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园地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首页>本草园地

中医典故

发布时间:2014-02-24 点击量:4979

1、中医典故——杏林春暖
     三国时期,尤为德高望重的老医生董奉,专门为穷苦人看病,却不收任何报酬。病人痊愈后,登门道谢,董奉就叫他们在附近种植杏树。病重的人身体完全养好以后,种植5课杏树;病轻的人只要种植一颗杏树,董奉用这个方法作为纪念,在他周围渐渐地杏树成林。不出十年,杏树结了果实。董奉把收获的杏子全部都换成粮食,用来救济穷苦的人民。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此,许多中药店都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杏林》也逐渐成了中医要行业的代名词。

2、中医典故——悬壶济世
     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凡吃过他的药的病人,立即见效,药到病除。费长房看了以后,就想拜老翁为师。于是待人散后尾随跟踪,见老翁跳进一家酒店墙上挂的葫芦内,心想这老翁决不是等闲之辈,更增加他拜师的决心。于是,便在酒店挂葫芦处恭候老翁出来,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内跳出来。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认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便收他为徒,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于他,后来费长房便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医。他为了纪念老翁,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
        
3、中医典故——薏苡之谤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4、中医典故——菊井泉香
     郴州古时瘴病横行,民不聊生,人们最大的希冀是摆脱病魔的折磨。传说中的苏仙,是个叫苏耽的放牛娃,他掌握了治疗瘴病的草药。他的药方主要一味是橘叶。橘树可以说全身包括枝叶都是药,能治疗肺、胃、肝等部位的疾病。这个放牛娃经常跟着山中采药的郎中,发现了橘树的疗病功能,并用屋门前的井水煎熬,救济前来求诊的病人,分文不取。苏耽的离奇的出生、离奇的经历和跨鹤升天的故事,在老百姓的心理中,做好事的人死后应该做神仙的,成了神仙就要有香火,于是就了苏仙观,山也改名苏仙岭。苏仙成仙升天之前,交待母亲一橘叶、一碗水疗一人治瘟疫之法。
       
5、中医典故——对症下药
     华佗是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都患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除两个不同的处方。两位病人心生疑惑:为什么患的是同一诊状,开的药方却不同的处方。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部,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部,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两人听了十分信服,便回家将药熬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愈了。后来,人们常用《对症下药》这个成语
比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处理问题。

6、中医典故——杯弓蛇影
     晋朝人乐广曾经请朋友到家里喝酒。当那个朋友喝了一口酒,正准备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时候,突然看见杯子里漂着一条小蛇,心里就有点不安,不过还是勉强喝了那杯酒。  回家之后,那个朋友就生了病。乐广派人去问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怀疑杯子里有小蛇。所以,乐广很仔细地观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缘由。后来,他发现墙上挂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来很像一条小蛇。 后来,他再把朋友请到家里,让他朋友看清楚墙上的弓,再请他看看杯子里的东西。最后,他朋友终于明白杯子里并没有小蛇的时候,病立刻就好了。



Copyright © 2013 张家港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4019332号-1 支持:张家港网站建设
地址: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康乐路4号(长安南路77号) 邮编:215600
电话:0512-56380999 传真:0512-56380832 邮箱:215600